1979年,中美建交之际,刘?曾首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。在纽约的一家餐厅里,她正享用午餐时,突然听到一位陌生的男子激动地喊道:“你是不是姓刘?”她诧异地抬头:“请问您是?”那名男子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:“我曾是您的战俘!”刘?曾愣住了,她的思绪立刻飘回到28年前那个战火纷飞、寒风刺骨的朝鲜战场。那时,她的责任与使命已经深深刻印在心中。
刘?曾,出身于名门望族,生活中享受着优渥的条件,自幼便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。然而,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梦想——成为一名军人。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,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。那个时候,她终于有机会参与到这场历史性的战斗中,成为其中的一员。
有一天,寒风刺骨的夜晚,刘?曾和她的21名同袍翻译官,踏上了通往朝鲜的征途。一路颠簸艰辛,最终他们抵达了一个名为“球场”的地方。在那里,刘?曾的任务是翻译接收英文文件,并负责英文广播等工作。随着战局的愈加紧张,战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,她的新任务是审讯这些战俘,这不仅是对她语言能力的挑战,更是对她心理承受力的考验。她常常夜以继日地研究,迅速掌握了审讯的技巧与相关专业知识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一些狡猾的战俘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女孩放在眼里。一次,刘?曾审讯了一名美军飞行员上校。面对这位气焰嚣张的战俘,她并未因此气馁,而是冷静地回应:“我告诉你,我的曾祖父曾是四川总督,他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而现在,是轮到我来对付你们这些侵略者了!”当这番话说出后,那名飞行员依然冷笑不止,刘?曾毫不畏惧,巧妙地将他与其他南韩战俘关在一起,这个“奇耻大辱”让那名美军飞行员最终屈服,开始合作。
刘?曾也开始灵活应对,她利用美军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,巧妙地让他们相互监督、管理。她的做法迅速取得了显著效果,令战俘们刮目相看。一天,一个美军战俘坚称自己是为了正义而战。刘?曾耐心地递给他一份报纸,指着上面说:“你看,这可是你们自己人的报纸。你们的政fu欺骗了你们,发动战争的人是他们,而不是我们!”这个战俘顿时哑口无言。在接下来的对话中,刘?曾了解到他原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来参战,这让她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。她说道:“你犯的是小罪,但这场战争中的罪行才是真正的罪孽,你不能再糊涂了。”
詹姆斯?伯特纳,这名曾因一时贪心偷车被判入狱的美国人,因为监狱长的“引导”而被送上了战场。他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是一场血腥的战争。然而,当他在战场上被俘时,刘?曾通过一次次细心的谈话,使他渐渐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并非正义,而是被误导与欺骗。詹姆斯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,并决定积极配合刘?曾的审讯工作。
有一次,刘?曾发现詹姆斯在生病时偷偷躲在被窝里,她赶紧叫来军医,帮助他脱离了危险。詹姆斯对此深受感动。三天后,詹姆斯康复,被送往战俘营。在离别时,刘?曾送给他一枚象征和平的胸针。她曾以为,二人再无相见的可能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喜欢开玩笑。
1952年,刘?曾被调往志愿军第24军,并参与了上甘岭战役。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,联合国军集结了6万余人,动用了300多门大炮,还有飞机和坦克,长达43天的进攻让所有战士都几乎绝望。然而,每当炮火停歇,总有一个温柔的女声从广播中传出,用流利的英文劝告:“不要为战争白白送死,要和平!”刘?曾与战友们的广播节目,成为了美军心中的一道温暖光芒。
当时,美军称她为“夜莺姑娘”,而刘?曾和同事们在坑道里的温暖广播节目逐渐瓦解了敌军的战斗意志。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前夕,刘?曾带着胜利的喜悦与战士们一同冲上山头,那时,美军才惊讶地发现,原来广播里传出的声音是一个真实的女战士——刘?曾。
多年后,1979年,她陪同教育家吴怡芳访美,在纽约的一家餐厅里,意外与昔日战俘詹姆斯重逢。28年的时光已将战火埋葬,但当年那段特殊的情谊依旧历历在目。詹姆斯此时已经是餐馆的老板,他感慨万分,感谢刘?曾当年对他的照顾,并真诚地说:“做志愿军的俘虏,真是我的幸运。”
这段跨越时空的特殊情谊,体现了中国军队对战俘的人道主义关怀,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热爱和平、尊重生命的国家的宽广胸襟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